拆解騰訊甩手兩大科網股的背後心思 (下)

上篇文章中,我們就拆解了騰訊派發京東股票的最大目的,並非看淡京東,而是想減輕觸及反壟斷法同數據法的風險除了派發京東之外,騰訊還於1月初減持冬海集團的股權,還將手持的B股轉換為A股,而這一輪操作背後又有何動機?

減持冬海股權

沒有玩開美股的讀者,或者未聽過冬海集團 Sea Limited (SE.US)。被稱為「東南亞小騰訊」的冬海集團,是東南亞地區的科網巨頭,涉獵到當地的遊戲,電商平台同支付平台業務。最重要的是有騰訊這個前期大股東加持,發展上事半功倍。但是1月4號,騰訊卻宣佈減持冬海集團的股權,由21.3%減少至18.7%,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騰訊將手上的全部的B股普通股轉為A股普通股,令投票權降低至10%。消息一出,SEA的股價一日內跌超過6%,蒸發超過60億美金,而CEO李小冬亦都因為股價大跌而讓出新加坡首富之位。

騰訊的官方新聞稿解釋,今次出售SEA股權的原因,是將資金用於投資同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投資),但當然這個官腔的說法是不被大眾所接受,於是就引起了不同版本的解讀,而我們就認為,真正沽出SEA的原因,跟剛剛所說派發京東實物股票的動機相當接近。

自願放棄投票權?

整個行動的重點,應該著眼於騰訊將所有B股普通股轉為A股普通股,與港股不同,美股一直都走同股不同權制度,而持有B股的投票權是會比A股高。很多人會以為騰訊將B股轉做A股,是因為減持股份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但其實在今次騰訊對SEA的行動中,減持SEA的股票同將B股轉為A股兩個行動是完全獨立,無連帶關係。賣股票套現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是將投票權較高的B股,自願變為A股又是甚麼玩法?有投票權都不要?有沒有那麼笨啊?

坊間有人會從騰訊B股轉A股後,SEA的股權分佈作分析。騰訊放棄B股投資權後,擁有最大投票權的人就是CEO李小冬,其實騰訊與李小冬的關係一直都不錯,有人就將這個行動解釋為騰訊展示對李小冬的信任,放棄B股令這個創始人持有最大投票權。但以騰訊一間超級巨企來說,這個做法似乎不太理性,信任歸信任,有必然自斷雙臂嗎?更何況如果你真是信它的話,用你的投票權支持就可以吧,用不用永久放棄投票權?所以這個講法實在太牽強。

背後動機

而我們團隊就認為,B轉A的背後動機,跟剛剛所講到派發京東實物股票的動機一樣,都是為未來潛在的政治事件預先「拆彈」。首先我們要理解同股不同權的背後理念,B股的用意很多時都是為了保障創始股東的權益,防止因為股權太低,而失去公司的控制權。但是今次的情況,騰訊並不是SEA的創始成員,其實很多時持有B股的非創始股東,都會在上市前將所有B股轉為A股,將控制權歸歸還予創始人,而騰訊在SEA上市後依然持有B股,是比較罕見的事例。是騰訊的發展下,其實全球各地都會有騰訊持股的公司,在中國的國際關係不穩定的情況下,騰訊是SEA上市後依然持有SEA的B股,其實很容易引起話柄,更加令人感覺SEA是一間由中國科網巨頭所控制的公司,直接阻礙SEA日後的發展。所以我地認為今次B股轉A股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去中國化」,不要令人覺得SEA只是騰訊,甚至是中國政府的扯線公仔,阻礙到它的全球發展。

在派京東做股息,以及減持SEA股權,再將B股轉A股的幾個行動中,有人會覺得騰訊是想套現,作其他部署,但其實騰訊是一間現金流充足的公司,在短時間內,賣走兩間有合作關係的聯營公司,似乎不太合理。反而,如果由政局的角度去看,可以解釋到以上幾個行動,分別反映了騰訊的高層,依然對未來的政局發展有憂慮,對內有反壟斷法、反數據法,需要將京東套現,減少自身的市場壟斷;對外有中國國際關係緊張,需要減少SEA的投票權,以免影響日後的發展,或者亦都暗示了港股這一輪政策市,可能尚未告一段落。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關於作者

Phemey P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