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騰訊甩手兩大科網股的背後心思 (上)

2021年受內地政策市與反壟斷法的影響,不單只內房股,其實一眾中概股都無一幸免,作為昔日股王的騰訊(700)當然避無可避,雖然對比被政策嚴打的阿里巴巴(9988)和滴滴(DIDI),騰訊只能算是受了皮外傷,但其實股價在上年都由高位$700跌到只剩$400水平。而且在反壟斷法和數據監控法的陰霾下,機構對騰訊未來的發展前景都不太樂觀。但這隻昔日股王在近期投資上都有唔少動作,先是派發京東作為中期股息,上月更減持有「東南亞騰訊」之稱的SEA (SE),從表面上看,連續甩手兩隻科網股,似乎是看淡這兩間公司,但如果我們細心看,就可以發現不少這兩個動作背後的心思,今日就跟大家一一拆解甩手京東的原因。

派京東股票

騰訊於12月23號宣佈派發京東集團(9618)股權作為中期股息,每21股騰訊就會派1股京東。消息一出其實各界都相當震驚,其一,派發另一間非子公司的上市公司股票算是比較罕見。更加重要的是,騰訊這次派發令到大家都覺得它看淡京東,令京東當日股價大跌7%。本身騰訊持有京東17%的股權,於今次派發14.7%股權之後,只餘下2.4%了右。不過如果我地細心分析相關的通告和會計帳目,就會知道今次的派發並不是減持京東這麼簡單。

為自己「拆彈」

先由騰訊同京東在會計和財技上的關是說起,之前持有17%京東股權的騰訊,在它的會計報表上,其實一直都將對京東的投資視為「聯營公司投資」,簡單來說,在會計學上,當一間公司對另外一間公司有significant influence,即是「重大影響」,就會由被視為聯營公司。騰訊除了持有17%的京東股權外,它的執行董事兼總裁劉熾平其實都是京東的董事。作為內地科網龍頭的騰訊,持有另一間內地電商龍頭大比例的股權,其實在反壟斷法之下,是相當敏感的事,與其說今次派息行動反映連騰訊都看淡京東,倒不如說騰訊是為自己「拆彈」,盡早為自己減磅,減低未來被政策針對的風險,以免步阿里巴巴的後塵。

別以為盈喜勝預期

騰訊派息後大幅減持京東的股票,同日劉熾平亦都辭去京東董事一職,不論是投票權,還是話語權上,都失去了影響力。在會計上,騰訊現在持有大約2%的京東股權,會由「聯營公司」變為「財務資產」,所以只能夠將它手上的京東視為一般的股票投資,再無營運上的關係。順帶一提,當股權資產由「聯營公司」轉為「財務資產」,以往用「歷史成本」計算的資產就會轉作用「公允價值」計算,即是用市價計算,所以騰訊這次行動派發行動是會釋放了大約$850億的價值,而這份收入一般會計入2021年第四季的報表,所以下次看騰訊年終報表時,千萬不要見到多了那麼多收入,就以為盈喜勝預期,傻更更走去入市。

另外,騰訊今次處理京東的方法更加可以證明,今次派股不是看淡京東那麼簡單。有跟開我們

騰訊最大目的

學財技的讀者都知道,一個大股東要將股票甩手,有很多方法,例如配股予第三方,找公司回購,甚至乎直接在市場拋售。但不論配售、回購、市場拋售,還是派實物股票,都必定會為隻股票帶來負面消息,但當中的分別又是甚麼?用配售或者是直接市場賣的方法,接貨的就是第三方機構或者散戶,但如果用派實物股票的方法,接貨的就是騰訊的一眾股東。如果像坊間般看,今次的派發是代表連騰訊都看淡京東,那為什麼騰訊的董事會還要將這些股票派予股東,而不是散貨予街外人?更加重要的是騰訊的董事好多都跟大股東有直接關係,這個做法和搬石頭砸自己腳有何分別?

所以由今次的派發行動不同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騰訊最大目的,似乎是想減輕因為持有太多同類龍頭企業,而有觸及反壟斷法同數據法的紅線。而將股票派予股東的行動,亦都反映騰訊沒有完全看淡京東。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關於作者

Phemey P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