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為生活早已疲於奔命,普遍缺乏投資知識,投資決定容易被外界引導,聽過財演演繹股票「故事」後,不看財報,不問股價,不理架構,投入半生積蓄。較聰明的會觀察大戶動向:「誠哥都買,緊係跟啦!」;「騰訊有投資,無死錯人啦!」,所以名人宣傳的威力絕不能小噓。昔日毛記葵涌(1716),著名填詞人林夕(梁偉文)單單擔任獨立非執董,就吸引萬千關注娛圈的行外人目光,間接於上市首日推高股價四倍。跟隨名家投資的行為,看似可靠,卻可能無意間跌入莊家陷阱。
莊家想推高股價,最令人頭痛莫過於股票缺乏知名度,為此會不惜花費大量工本,收買財演推廣股票、於投資社交媒體大賣廣告、藉現時社會議題大造新聞…但種種手段亦遠不及名人坐鎮,富豪、基金、明星,大家族…一旦入主公司,誓必吸引一眾傳媒為其免費宣傳,何愁沒知名度?名人間互相坐鎮的「俾面派對」於投資界中極為常見。尤其於新股中作為基石投資者,以與散戶看齊的招股價入主新股,不少散戶慘變迷途羔羊。
名人賣廣告 收入豐厚
當然,並非所有人皆生於名人圈子,尤其新股原股東,不少由初創公司開始打拼,缺乏名流人際網絡,保薦人又不夠「牙力」說服名人注資。此時「抽屜協議」應運而生,「抽屜協議」的概念與昔日內地的「陰陽合同」類似,名人表面明碼實價注入資金,但內裡另有秘密合約作利益輸送,輸打贏要、每月派息、無償送股,玩法千變萬化。
要吸引名人借人頭宣傳,箇中利益絕非蠅頭小利。於行內多年,曾打聽過兩宗抽屜協議的傳聞。
富豪A為新股作基石投資者,注資數千萬,坐貨(禁售期)六個月,股價跌穿招股價由原股東「保底」,再月月收息,聽聞年利率超過三成。
財團B更簡單直接,作為基石投資者取貨一成,要求一半股票免費。
巨額索價下原股東仍然首肯,可見借助名家宣傳的手法何其好用。借名宣傳的手法不局限於新股,於債券及配股中亦常有發生,萬變不離其宗,重點在於透過知名人士參與吸引散戶入甕。
局外散戶何去何從?
散戶要判斷名人入主公司的背後動機,實在無從稽考,唯一做法是不要過於放大名人入主的消息。於股市暢旺下,名人注資,即使背後動機如何,亦能為股價提供動能,有利炒作;但於市況不振下,誤墮名人陷阱,恐變接貨。
將單一利好消息無限放大是普遍散戶的弊病,當該單一消息不再能支撐股價,股民心態自然與股價同步崩潰。以新股作例,留意基石投資者外,前者投資者、禁售期、股權分佈、板塊輪動等因素亦不能忽視。只有縱觀全局,衡量得失,方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