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年輕人吹捧的黃色經濟圈再爆出商業糾紛,事源由譚小環及其丈夫成立及打理的黃圈餐廳「渣哥」於Facebook專頁發文批評另一股東毛記葵涌(1716)故意於回購事件中抬價賣股。隨後經論壇及社交媒體發酵後,網民卻傾向支持毛記,認為渣哥夫婦出手「度縮」,更輸打贏要,有違黃店初心。作為一介商人,我認為所謂的營商理念全為營銷手段,營商的最終目的只有「錢」,於此事上我反而關心雙方糾紛中如何以財技鬥智鬥力。
控訴貼文見端倪
簡單描述來龍去脈,專頁「大渣哥茶記」於上月發文,指於2018年以實際資產淨值計算賣出49%股份予毛記,卻因合作問題,譚小環夫婦於二月提出以同樣條件回購全部股份,但毛記以數倍價錢還價,令其大感不滿。最終以經營團隊離職為由,要求毛記降價。
讀過數年毛記的年度報表,發現端倪。首先,貼文指2018年以實際資產淨值計算向毛記賣出49%股份,當時渣哥的資產淨值的49%只有198萬,但毛記於2018年實際付出250萬買入49%股份,可見毛記實際多付50萬溢價入股。
其次,貼文的言辭中顯得被動,譚小環夫婦不似控股股東,估計毛記及其「暗手」實際持股超過五成。於毛記的報表中,持股不足五成的渣哥會被視為聯營企業,純利會被計入損益表,但資產則不需計入資產負債表,此做法審計程序變得簡單,更可令計算資產回報率時數據更為亮麗,是常見的會計財技手法。
渣哥價值以成交為準
毛記2018至2021年共投資550萬於渣哥三間相關公司,截至本年三月年度報表,三間大渣哥公司中已有一間資不抵債,資產淨值歸零。其餘兩間合計資產淨值為1140萬。再配合渣哥的控訴貼文推斷,估計當時渣哥以約560萬要求回購毛記49%股份,而毛記的還價最少1120萬以上。

渣哥的估值實在無從判斷。若以資產淨值計算,渣哥應無持有任何鋪位,單純以餐廳的營運用具計算估值,會忽略其作為黃店商譽價值。若以收入為現金流計算,毛記自2018年買入渣哥後,每年香港的營商環境都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極為不穩,無參考價值。更何謂若如貼文所言,毛記近年疏於管理業務,渣哥實際的收入與報表數據或存在差異。若以上市飲食公司作比較,亦容易因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及連鎖店商業模式的價值而高估渣哥價值。
既然估值無從稽考,就應由市場主導,渣哥的市價就該以毛記及譚小環夫婦最終成交價為準。譚小環夫婦作為經營核心,假若離開渣哥,毛記定必束手無策,自然有能力威脅降價;毛記作為市場唯一賣家,亦會待價而沽。作為局外人,誰勝誰負,只能看下回分解。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