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鑾雄家族又於資本市場施展財技,繼去年華置私有化失效後,「細劉」的劉鑾鴻提出私有化SOGO母企利福國際(01212),表面上本次私有化後的利益不及去年華置私有化,但一向縱橫股場的劉氏家族無寶不落,究竟本次行動又有何老謀深算?
8月7日,利福發出通告,持有76.49%股權的劉鑾鴻及一致行動人士提出以註銷價每股$5私有化,較停牌前股價$3.08溢價逾六成,現時股價徘徊於$4.65,仍有7.5%的套利空間。每次私有化行動均有散戶參與,務求賺取註銷價與現價間差價,但卻不知此類行動往往暗藏殺機,要衡量私有化的勝算必須從註銷價與公司估值的差距分析。
期盼通關業務復甦
本次私有化要約最廣為認受的動機是「細劉」憧憬本地旅遊業復甦,襯旅遊業仍處於低迷時前先將SOGO收於囊中。於2020年疫情爆發前,利福股價處於$8.5水平,而現時宣佈私有化前的股價只有$3.80,早已「唔見一截」。根據報表,SOGO於2018至2021年的收入分別為43.6億、35.4億、19.9億及22.8億。但過去數年最令利福重創的並非營運收入下挫,而是投資失利。與華置的情況相近,去年因投資內房股債損失21.6億。單純營運角度出發,「細劉」私有化只因期盼本地旅遊業重振。
帳目隱藏物業價值
去年華置私有化,外界罵聲不斷,只因華置仍於香港、內地及海外持有大量物業,而每股資產淨值(NAV)最少值$7,對比當時註銷價$4差價甚大。而本次私有化中,利福每NAV只有約$1.3,對比註銷價$5,罕有出現溢價私有化,看似慷慨,但實情只屬會計財技手段。
現時利福於銅鑼灣崇光百貨物業仍以當年購入的成本價17億入賬,2017年利福業績會中曾透露當時該物業市場估值為200億,現價與入賬價差異極大。假設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現時該物業保守估值仍值150億,將133億差距計算於NAV中,現時每股實際NAV最少仍值$10.62,對比注銷價溢價112%,簡單的會計入賬手段就將散戶誤導,由原先大幅度折讓包裝成大幅度溢價的「慷慨」私有化,實在佩服。
「數人頭」條件無關痛癢
可惜傳媒只著重報導本次私有化「數人頭」的議題,令討論失焦。傳媒仍牢牢記著去年華置因「數人頭」而未能成功私有化,而本次因利福因公司注冊地修例,取消「數人頭」的條件,他們則認為本次私有化通過機會大。容我釐清兩點:一、「數人頭」是莊家最容易處理的私有化條件,只需於市場買入股票,再將股票拆細後提取實物股票,指示「人頭」入場投票,則可順利過關。二、以大劉及其團隊的財技知識及經驗,絕不可能忽略「數人頭」一點,去年華置私有化失敗必屬故意,絕不存在大劉老貓燒鬚之說。
利福私有化成敗取決於餘下23.51%的小股東是否看穿全局,而現時入市博取7.5%的套利機會實為危險,如最終私有化失敗,根據過往經驗股價可即時下跌三成,此以大博小而且風險未明的投資策略,少做為妙。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