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氣氛低迷,移民潮加劇,政治又堅持防疫政策,導致香港經濟自2019年後仍無起息,但數年來港樓仍能於高位徘徊,惟近月樓盤蝕讓新聞逐漸湧現,「業主劈價150萬!」、「賣家料損手15%」、「九年帳面貶值逾130萬」…究竟港樓是否已窮途末路?未來港樓是升還是跌?
對於此類樓盤蝕讓新聞,確是「知就笑死,唔知就嚇死」。閱讀財經新聞前,務必先了解新聞的本質,新聞媒體泛濫,要突圍而出,必須報導最為juicy的新聞。過去十年,撇除某些季度的短期震盪,港樓幾乎只升不跌,再報導樓市高企的新聞已無新聞價值,只有「劈價」、「蝕讓」、「貶值」字眼能吸引無樓一族的眼球。宏觀全港樓市,2022年上半年二手成交共有17514宗,估計當有若有695宗蝕讓個案,只約佔成交3.97%,縱然蝕讓比例為近十年新高,但以3.97%成交唱淡樓主亦似乎以偏蓋全。

當然,我亦不會以3.97%去繼續唱好港樓,畢竟各人買入時期及持貨成本不同,不能以單一數字去詮釋。對於未來港樓的前景,我不敢妄下判斷,但想與讀者以宏觀分析。
環球樓市表現皆跟從經濟變化,GDP從來都是最直接判斷地區樓市走勢的指標。受社會氛圍及政策防疫政策影響,本地GDP過去數年已跑輸國際一線城市,同樣,過去數年即使樓價依然高企,但走勢明顯疲弱。若要經濟全面復甦,只能盼今屆政府生生性性,體察民情。

十年前美國量化寬鬆令港樓起飛,導致不諳經濟學人士認為量化寬鬆就可炒起樓市。但2020年疫情下美國量化寬鬆早已超越十年前的水平,但港樓仍然不為所動,全因量化寬鬆只屬樓價上漲的必要條件,量化寬鬆令樓價上升的原理在於:市場貨幣供應量上升,實體經濟產出維持穩步上升狀況,而經濟活動持續,最終愈來愈多資金追逐數量穩定的產出,令產出價格上升。但2020量化寬鬆後,本地經濟活動不斷萎縮,最後資金選擇流入股市,令港樓未能如十年前受惠。樓市是升是跌,任何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只屬輔助,最終還看經濟好壞。
另外加息又是決定港樓升跌另一大議題,受聯繫匯率影響,為防止套利行為加劇,未來加息是無法避免。但對比美國現時CPI按年升9.1%,香港最新CPI按年只升1.2%,跟隨美國加息實在畸形。現時估計美國本年度會最少加息8次,港樓走勢仍需靜待本港跟隨加息次數。
雖經濟環境未明,但我對港樓前景亦不會過於悲觀。對比過去廿多年,現時只有不足三成物業仍在按揭,加上銀行收緊壓力測試要求,即使經濟進一步放緩,相信亦不至於重回1997年或2009年斬倉式暴跌的慘況。
數月前財政預算案推出放寬按揭成數計劃(波叔plan),不少收入穩定的年輕人心大心細考慮入市。即使環境未明,但如已有充足打算,我認為亦不妨一試,但切忌將貨就價,為求上車購入奇形怪狀的納米單位,如樓市不幸遭殃,此類單位必首當其衝。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