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任首相卓慧思上任不足五十日迅速下台,坊間矛頭直指其上任後推出的減稅政策。為何普遍令人受落的減稅政策套用於英國上卻適得其反,最終令形勢逆轉,帥位不保?
簡單概括英國本次減稅政策重點,受惠人士主要有三類:一、高收入人士:最高稅率為45%降至40%,取消Banker獎金上限;二、業主及發展商:放寬買樓印花稅、減少土地使用限制;三、資本家:取消公司稅上調、設新低稅投資局。
新政不符市場預期
整套減稅計劃令人憶起80年代的美國總統列根所奉行的下滲經濟學,透過寬鬆財政政策先扶持較富裕人士,再以其消費及投資改善基層環境。
可惜事與願違,英國基層對於新財政政策的差別對待反感,而且於經濟環境低迷下,普遍不認為減稅能刺激經濟,反而認為日後財政赤字會因減稅而加劇,最終發債及印錢收場。
市場反應迅速,新政宣佈後一周內英磅兌美金下跌5%,十年期國債(Gilt)孳息率最高升近4.5%。債價下跌同時波及基金市場,因低息環境持續十數年,不少養老金為爭取回報率達標,逼於以高槓桿持有債券,英國國債急跌,令部份英國養老基金被Margin Call,潛在被斬倉風險。為避免骨牌效果持續,英國財政部不得不撲火。財政部隨即宣佈斥資650億英磅的13日短期買債政策,務求令債務基金持倉價值重回安全水平。
救市政策與大方向矛盾
不幸中的大幸,短期放寬貨幣政策令英磅及英國國債重回穩定水平,解決燃眉之急。但本次滅火行動卻與現行貨幣政策矛盾,全球經濟於美國主導下齊齊「收水」,英國於推出新政前一周,英倫銀行已加息至225點子,重回2008年水平。於緊縮貨幣政策的大方針下,以放寬貨幣政策短期救市,令其陷入兩難。假如日後資本市場再度頻臨爆煲,又該何去何從?
受保守黨內部壓力影響,現時大部份減稅政策已被收回,財政大臣及首相亦先後被逼辭任,外界對兩人的評價差極,更有財金雜誌批評是次為「災難式」減稅政策。但我並不認為新政的失敗要完全歸咎於兩人。首先,以馬後炮式批判是反智的行為,投資與執政一樣,從來都是成王敗寇,假若是次減稅政策能成功仿傚昔日列根經濟學,又有誰敢指三道四?其次,政策決策權不完全集中於兩人,本次政策必經過整個保守黨智庫深思熟慮後才拍板通過,只是政策失效,兩位領袖無奈要「祭旗」。

坦白說,現時英國的滯漲困局,由誰來執政亦難以拯救。對比上世紀80年代列根執政時美國的滯漲環境,現時英磅比當時的美金明顯弱勢,又缺乏當時美國的女性潛在勞動力催谷經濟。而且英國消費主要由入口主導,國內的貨幣政策亦難以壓抑輸入性通脹,恐怕英國還需待全球回復正常方能重返軌道。
文章所載資料乃作為教育投資者的一般資訊,并不構成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作出認購或購買文章所提述的任何證劵的任何要約或邀請基礎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serves a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 investor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or invita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ny offer or invitation to make a subscription or purchase any of the secur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